“向南同志,留步。”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。
向南转身,是省。委组织部一位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,姓吴。吴部长笑容亲切,递过一杯茶。
“吴部长。”向南恭敬接过。
“青峰的事情,处理得很漂亮。有力度,有担当,有章法。”吴部长赞赏地点点头,话锋却悄然一转,带着推心置腹的意味,“省里对你在青峰的表现,评价很高。尤其是关键时刻的定力和对制度建设的重视。不过……”
他顿了顿,声音压低几分:“风暴过后,重建需要智慧,更需要……格局。有些事,点到为止。有些线,不必划得太深太急。青峰现在需要的是平稳过渡,是凝聚人心向前看。你个人的发展,省。委也在通盘考虑。有时候,退一步,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。这个道理,你明白的。”
话很含蓄,但意思再明白不过:风暴你立了功,但风头太劲未必是好事。青峰的制度铁闸可以搞,但要注意“尺度”,别把人都得罪光了。你的前途很光明,但需要“顾全大局”,懂得适当“收敛锋芒”。
向南端着茶杯,感受着杯壁传来的温热。他看着吴部长那双带着期许和深意的眼睛,沉默了几秒。窗外,省。委大院里的香樟树在阳光下舒展着墨绿的枝叶,投下斑驳的光影。他想起青峰山矿难家属绝望的哭喊,想起周雅冰冷苍白的脸,想起矿工兄弟在黑暗中等待救援的眼神,想起溪口村老村长浑浊而期盼的目光……
他缓缓抬起头,迎向吴部长的目光,嘴角勾起一丝极其平静、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的微笑:
“谢谢吴部长关心。我明白您的意思。但我更明白,青峰的老百姓,等不起‘点到为止’,更等不起‘退一步’。”
他的声音不高,却异常清晰:
“青峰山的伤疤在那里,流过的血在那里。我们付出那么大的代价,不是为了换取一时的‘平稳’,更不是为了给某些人腾挪的空间。是为了让青峰真正脱胎换骨,是为了让那样的悲剧,永远不再发生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更加坚定:
“铁规必须落地生根,不是为了得罪谁,是为了保护所有人,包括那些现在可能不理解、甚至怨恨我的人。因为只有制度真正硬起来,权力真正被关进笼子,青峰的未来,才是安全的、可持续的。至于我个人的进退……”
向南微微一笑,那笑容里带着一种洞穿世事的豁达和不容动摇的信念:
“青峰的路,还很长。峰在那里,路就在脚下。走稳脚下的路,比想着下一步往哪里去,更重要。”
吴部长脸上的笑容微微凝滞,看着向南那双平静却深不见底的眼睛,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接话。他仿佛看到了一座沉默的山岳,不为风雨所动,不为浮云所惑。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进退得失的、扎根于土地的坚韧与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