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周衍展现出了他超凡的组织能力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。
他首先做的,就是“招兵买马”。
他深知,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。要想让这个新的研究中心迅速运转起来,并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,就必须汇聚一批真正有才华、有激情、有担当的顶尖人才。
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选人用人渠道,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方式,面向全国,乃至全球,广纳贤才。
他亲自出马,拜访那些在国际战略、国家安全、科技创新、金融经济等领域,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和资深智囊,力邀他们加入研究中心,或者担任特聘顾问。
他利用自己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东江省工作时积累的人脉资源,从各大部委、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、甚至是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中,发掘和延揽那些有真才实学,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“潜力股”。
他还大胆地启用了一批像李明远(原周衍秘书,后随周衍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)这样虽然年轻,但思维活跃,基础扎实,对他忠心耿耿的“嫡系部队”,让他们在研究中心的关键岗位上,挑起大梁。
在周衍的不懈努力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,一支虽然规模不大,但结构合理,专业互补,充满朝气和战斗力的核心研究团队,在短时间内,奇迹般地组建起来了。
团队成员中,既有德高望重、经验丰富的“老法师”,也有锐意进取、思想前卫的“少壮派”;既有精通宏观战略、擅长顶层设计的“理论家”,也有熟悉具体业务、长于数据分析的“实干家”。
有了人,接下来就是“找米下锅”。
周衍深知,战略研究,离不开及时、准确、全面的信息支撑。
他积极与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研究室、国家发改委、商务部、外交部、安全部等核心部门沟通协调,争取获得更多接触内部信息和涉密资料的权限。
他还利用自己之前在处理科林国际事件中建立起来的一些国际人脉,拓展信息获取渠道,力求能够站在全球的视野,来观察和分析问题。
在解决了“人”和“信息”这两大核心问题后,周衍又开始着手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和研究范式。
他打破了传统研究机构那种层层审批、按部就班的僵化模式,倡导一种更加扁平化、更加灵活、也更加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合作方式。
他鼓励团队成员解放思想,大胆质疑,自由辩论,允许不同观点、不同声音的存在。
他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前瞻性,要求每一项政策建议,都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推演,力求能够真正为中央的决策,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
在他的带领下,这个最初被很多人视为“草台班子”的“国家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”,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,就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。
他们围绕着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,迅速启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课题。
他们撰写的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,也开始陆续呈送到中央最高领导层的案头,并引起了高度重视。
周衍,用他的雄心、智慧和担当,硬生生地将一个“空架子”,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够为国家战略和安全,贡献智慧和力量的“超级智囊团”。
他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
未来的路,还很长,挑战也还很多。
但他有信心,带领着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,在京城这个更大的舞台上,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,书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!
而那些曾经轻视和质疑他的人,也终将为他的成功,而感到震惊和……汗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