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中说许州在当地兴修水利,推广新粮种,颇受百姓爱戴,她自己也怀了身孕,言语间虽仍有傲气,却多了几分安稳。
苏蓁看着没有什么想法,只让碧珠备了些安胎药材和婴儿衣物,托人送去两广。
冬雪初落时,秦府的梅园开得正好。
碧珠给苏蓁禀报道:“王妃,苏家村那边来信了。”
苏蓁握着笔的手一顿,随后立马放下,欣喜的说道:“我看看写的什么?”
信是苏文谦写的,年节已经过了,但是他并没有急着去书院。
苏文谦读书多年,要准备下场考举人了。
信里字迹工整,字里行间透着少年人的认真与恳切。
苏文谦说,这几年在书院苦读,先生赞他文章有风骨,劝他今年务必下场试试。
他心里既期待又忐忑,特意写信来问苏蓁的意见,还提了句爹娘身体康健,只是总念叨她和安安,说等开春暖和了,想带着新收的杂粮来京都瞧瞧。
除了这些还有家长里短的事情,包括苏文耀回乡之后苏家村对此事的谈资。
再就是苏有山和陈氏想说的一些话。
苏蓁捧着信纸,道:“碧珠,取些上好的笔墨纸砚,再备些京都的点心、药材,挑稳妥的人送回苏家村。”
她顿了顿,又补充道:“再给文谦备一套《圣贤集注》和往年的科举范文,告诉他放宽心,只管尽力去考,家里有我和秦辞在,不必有后顾之忧。”
碧珠应下,刚要转身,苏蓁又道:“对了,把我药圃里新晒好的安神茶包也带上,让他读书累了泡着喝,夜里能睡安稳些。”
等碧珠走后,苏蓁重新拿起信纸,目光落在“举人”二字上,嘴角不自觉扬起笑意。
苏文谦性子沉稳,读书又刻苦,这些年从未懈怠,苏蓁打心底里盼着他能得偿所愿。
她想起自己刚到苏家时,文谦还是个怯生生的小不点,总跟在她身后喊“五姐”,如今竟已长成能担起门户的少年郎了。